阿拉上海人│大龄恋曲1980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阿拉上海人│大龄恋曲1980

2024-01-06

 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上海大龄青年的爱情问题成了一个爆炸性的社会问题,由于五、六十年代出世的人,原本人口基数就比较大,他们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,返城时现已耽误了芳华;有的在后,为改变命运忙于高考,把个人问题抛在了脑后。进入八十年代后许多人都成了大龄青年。

  在那个年代,人们的婚恋观相对保存,那是一个爱情的纯真年代。其时人们谈爱情,物质是其次,首要考虑的是对方的人品,“即使你一无所有,我仍然爱你”,这便是那个年代巴望爱情的年轻人的心声。

  1982年7月29日,关于在上海南市区副食品公司卖猪肉的小伙子金圣轲来说,是一个毕生难忘的日子,由于街坊彭珠凤为27岁的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。在经历过很屡次不成功的相亲之后,他心里有些坐卧不安。小金家里有兄弟姐妹9个,与爸爸妈妈一同挤在一间16平方米的房里。其时像金圣轲这样的多子女家庭,由于日子窘迫,住宅严重,成婚成了“老大难”问题。

  但26岁的小杜姑娘与小金却一见钟情。最初他们成婚一无所有,就像现在所说的完全是“裸婚”,夫妻俩暂住在哥哥的房子里。尽管物质匮乏,可是他们深信,劳作能够发明全部。小金每天早上两点钟起往来不断菜场卖肉,下班后再去打工卖苦力。尽管辛苦,但他有清晰的奋斗目标:拼命挣钱,为了提前买房。总算他们花了2300元买了间私房。两千多元,在其时可是笔很大的数目,由于那时人们每个月的收入才四十多元。就这样,他们总算有了自己的家。

 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端,100多万上山下乡的上海知青连续返沪,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了大龄未婚青年。上海姑娘周菊萍便是这里边之一,她最夸姣的芳华岁月,全都奉献给了黑龙江农场。受家庭环境熏陶,从小能歌善舞的她,在黑龙江插队落户的时分被安排在农场当小学老师,为了能回到上海,才貌双全的她拒绝了许多寻求者。1980年,在知青返城的大潮中,周菊萍总算回到了离别已久的家园,而这时的她现已是28岁的“老姑娘”了。

  连续回沪的百万知青加重了婚姻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其时各级共青团、工会、妇联等社会团体,想方设法举行活动,为大龄青年的婚恋发明条件。如:纳凉晚会、浦江夜游、联谊舞会等,每个月都会举行个三五次。

  1984年,曾在云南插队落户的知青王国生已回沪五年了,年过三十的他仍然是“一人吃饱全家不饿”的单身汉。这年夏天,他地点的上海消防水带厂也加入了为大龄青年举行结交舞会的热潮,舞会上,他遇到了周菊萍。

  王国生和周菊萍都没想到,跳舞让他俩在茫茫人海中相识、相知,终究成婚,跳舞又成了他们日后营生的饭碗。1998年今后,王国生和周菊萍开端参与上海市的各种交谊舞大赛,居然一举夺冠,之后两个人成了交谊舞的专职教练。

  在198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中,上海人的择偶观念是看成分,看身世;而在1980年代往后的20多年里,开端转向物质化。无论是向左转仍是向右转,实际上都是一种异化。相比较而言,处在中心的80年代,从干流来说仍是一个爱情的纯真年代。所以当那个年代的很多人听到现在的青年人说“甘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”,他们的表情是震动的。

  尽管1980年代间隔咱们已越来越遥远了,可是那个年代男女青年纯真的爱情方法和观念,至今让咱们思念,耐人寻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