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电总局对注水剧保持高压40~50 集或成头部剧常态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广电总局对注水剧保持高压40~50 集或成头部剧常态

2024-01-07

  如今政策端对于注水剧是严控的,因此制作方无法制作超长剧集换取超高投资回报率,未来一段时间内,40—50集左右的体量或将成为头部内容的常态。不过,需要明确的概念在于,长剧并非国产剧创作之原罪,注水剧不一定等同长剧。

  7月3日,中央宣传部副部长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、党组书记聂辰席到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调研。聂辰席指出:“针对注水剧、宫斗剧、翻拍剧、演员高片酬等问题,深入挖掘瓶颈症结,始终保持高压。”

  政策信号一出,市场立即做出热烈反应。人民日报主持的话题#对注水剧翻拍剧保持高压#瞬间登上微博热搜,引发大面积讨论。

  有网友留言称:“真的怕了,我都很久没看过电视剧了,一拍就是六七十集,剧情拖拖拉拉,很烦人!”

  网民的态度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了代表了大多数观众的意见与心声。确实,如今一部国产剧动辄四五十集甚至七八十集,给时间有限的观众造成了严重困扰,极大程度上败坏了国产剧的名声。

  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,限制注水剧无可厚非,可需要明确的概念在于,长剧并非国产剧创作之原罪,注水剧不一定等同长剧,一部电视剧的集数是由剧作结构、制作模式等多方复杂原因共同决定的。

  现在比较微妙的问题就在于,究竟多长才叫“注水”?有的剧拍了5部,将近300集,这样的长剧,一定是注水剧无疑吗?

  长剧与注水剧之间,有时并不完全是等同关系。长剧的出现,是诸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  《琅琊榜》54集、《延禧攻略》70集、《甄嬛传》76集、《如懿传》87集……这几部剧集数一个比一个长,但大多数观众并不会将其归到注水剧分类中,相反,它们无一例外,均取得良好市场成绩,口碑卓然。

  这4部剧有很多共通之处,例如都是古装剧、都是宫斗剧(包括女性向清宫斗争与男性向权谋斗争),但从戏剧结构角度分析,它们还有一点重要特征,都属于群像戏。

  不可否认,4部剧都有一个处于事件中心位置的主人公,但以主人公为叙事结点,不同人物之间构建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,极大扩充了故事容量,导致了长剧的出现。

  例如《如懿传》中,以如懿为核心人物,可以发展出她与乾隆的丈夫妻子的关系、与海兰的姐妹关系、与惢心的主仆关系、与卫嬿婉的情敌关系、与皇太后的婆媳关系、与凌云彻的知己关系,等等。这些一对一的线性关系中,乾隆与海兰、卫嬿婉是帝妃关系,与皇太后是母子关系,卫嬿婉与海兰是竞争关系,与凌云彻是旧情人关系,与皇太后是盟友关系……它们交织在一起,互相延伸、互相延展,共同构成了故事的网状结构。

  在这个网状结构中,单独抽出几条线索,是可以支撑起一个独立故事的。假如没有50——90集的体量,无法清晰交代叙事脉络。

  与网状叙事结构相对立的,是线状叙事结构。在线状结构中,主人公独立支撑叙事线索,不同人物之间关系并不紧密,无力承担推动叙事线索发展的重任,在这种情况下,50集以上的体量自然有注水的嫌疑。

  首先,电视剧按集售价,长剧具有价格上的优势;其次,IP热与“流量”热,抬高了制作成本,只有长剧带来的高额版权收入才能抵消部分制作支出,争取更多盈利可能,这也与IP剧与流量明星参演的电视剧大多为长剧的市场印象是一致的。

  出于叙事需要,制作长剧能够获得观众谅解;出于盈利需要,制作长剧势必在舆论战中占据下风,作品也会相应被打上注水剧的标签。

  如今政策端对于注水剧的限制,初心毋庸置疑,一定是期望促进国内电视剧市场的健康发展,但在这个敏感时期,倘若舆情执意将所有长剧一竿子打死,可能就显得有些武断了。

  限制注水剧的信号放出后,制作方首当其冲受一定的影响。以往,高昂的制作成本能够最终靠拉长售卖集数的方式来弥补,如今这条路前途迷茫,如果不跟随政策风向进行适当妥协,最终可能会陷入相当难堪的境地。

  今年以来,多部大制作、大体量电视剧未能如期与观众见面,接下来,如果不在集数上做出调整,不知还有没有可能顺利问世。

  此时此刻,电视台与制作方的心境可能一个在天,一个在地,相差甚大。于制作方而言,每删一集,收款账户都要少掉好几位数,这感觉就如同活生生割下一块心头肉那样“刺激”;于电视台而言,版权剧集数越短,需要支出的购剧成本就越有可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这不是正合我意吗?

  至于各大网络视频平台,心情或许没有太大起伏,因为它们受到的直接影响并不是最大的。一则,各大视频平台都摸索出了一套更适合自身调性的自制剧模式,它们其实同时兼具内容生产者属性与平台属性,一正一负影响相互抵消,勉强可以稳住局势;二则,网络剧本身即以“小而美”的先天优势打开局面,积极推广国剧“瘦身运动”,对于网剧扬长避短是利好的。

  注水剧,可能会引发三大连锁反应:第一,40——50集会成为头部内容的常态;第二,季播剧概念被扶正;第三,同一部剧中,群星荟萃、同台竞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。

  如今政策端对于集数超出预期的注水剧是严控的,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,制作方无法“顶风作案”,制作超长剧集换取超高投资回报率。但如果整个行业集体转向利润微薄的小体量剧集,不仅竞争加剧,也不利于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良性发展。尤其对于头部内容而言,高配班底已经决定了高额制作成本,在这样的现实面前,20集左右的轻体量剧集盈利能力需要打个问号。

  为了与政策保持一致步伐,同时考虑当下电视剧市场的真实的情况,未来一段时间内,40——50集左右的体量或将成为头部内容的常态。

  回顾最近一段时间内各平台播出的王牌剧集,《新白娘子传奇》(2019版)36集、《怒海潜沙&秦岭神树》40集、《凤弈》41集、《长安十二时辰》48集、《陈情令》50集、《倚天屠龙记》(2019版)50集、《东宫》52集、《黄金瞳》56集,基本都处在40—50集上下区间,是平台大概能接受的体量。

  当然,这里并不是否认20集左右的轻体量剧集有被评为S级、A级项目的潜力,只是出于用户黏性这样市场向的问题考虑,轻体量剧集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口碑艰难杀出重围,风险更高。

  季播剧的概念早已有之,但对于国产剧而言,所谓季播大多是伪概念,与观众心目中真正的季播形式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
  过去的一些季播剧,或是为了填补档期,随便删减一下集数,便顶着超级季播剧的头衔仓促上阵;或是为了迎合卫视周播剧场,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拆分成上、下部与多季形式,作品的吸引力大打折扣,市场表现也不如人意。

  如今,对注水剧的限制,不失为扶正季播剧概念的契机。百集长剧不能生产,但可以仿照美剧模式,对同一个IP进行纵深开发,每年一季,每季10——20集,同样会有观众买账。例如《权力的游戏》共8季,每年推出一季,单季体量7——10集不等,累计播出73集,观众的好评率普遍较高。

  《如懿传》集齐了周迅、霍建华、陈冲、邬君梅、张丰毅、董洁、张钧甯、李沁、辛芷蕾等一众当红明星与实力派代表,演员阵容之亮眼,是近几年国产剧之绝无仅有。但换而言之,若不是事先对于盈利能力有较高信心,片方也没有底气在演员阵容上投入这么大手笔。

  限制注水剧必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业内对长剧制作的信心,正常体量剧集达不到早前的天价售卖费用,制作方装进腰包的钱少了,制作成本随之收缩,也就难以将一干明星同时请到一部剧中了。

  当然,也不是所有的演员都唯利是图,只能拿钱去砸,靠超一流的剧本吸引一线明星自降身价出演的案例有,只是相对较少,不具备普遍意义。

  其实彻底消灭注水剧的最简单方法是将内容质量作为唯一议价指标,而非集数,但这样的操作方式太过理想主义,不可避免受到市场逻辑的干扰,很难真正推广下去。未来如何寻求几方都皆大欢喜的破局之道,还需要业内人士进行更多探讨与摸索。